![]() |
11月29日晚,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在文科综合实训大楼1106室举办第一期和园田野报告会。指导老师陆晓芹教授、朱映运老师,点评嘉宾吴术燕副教授、吴侠助理研究员与会。本次和园田野报告会分享团队为我们团委学生会暑期“三下乡”“籽籽同心,筑梦边疆”志愿服务队和遇“践”红色足迹志愿服务队。
报告会现场
陆晓芹教授发言
陆晓芹教授对到场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她表示,此次报告会开启了学院实践活动交流分享的新平台。她鼓励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继续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朱映运老师对本次汇报团队进行了介绍,与大家共同回顾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报告会现场,周美佳同学以一条时间主线逐渐展开京族文化调研内容,详细介绍师生深入当地学习文化的过程。缪丰丞、覃欢、樊佳雪、莫宛钰等成员分别对“京语与京族山歌研究”“对京族喃字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少数民族仪式与民间信仰——以京族哈节为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京族独弦琴为例”进行讨论,展现对京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思考。吴坤仪同学以多模块介绍的方式,完整讲述传承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刘雅妮、蒋紫淇等成员分别对“城中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探讨宗祠文化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南宁陈村为例”进行讨论,结合实践思考,引用科学资料,表达保护和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见解。
吴术燕、吴侠老师对汇报团队提出指导建议,保护非遗要立足自身,一同深入探讨个体于本土文化传承的作用。身为大学生,应该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学习和传承非遗,站在同一高度分析现状和措施。例如对京语研究,切勿仅停留听教层面,更需深入学习,力求掌握与使用。
陆晓芹老师对本次和园田野报告会作点评与总结,肯定各主讲人清晰的汇报逻辑。陆晓芹老师强调,研究非遗不可舍近求远,而需精雕细琢,专注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对边境非遗研究,涉及文化安全,应慎重地引用文献典籍。她积极倡导同学们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元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赋能作用,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为传承非遗、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师生合影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此次和园田野报告会激发同学们对非遗、宗祠文化以及乡村振兴所展开的探讨热情,于热烈研讨和深刻思考中缓缓落下帷幕。展望未来,文院学子将持续投身实践,深入田野,秉持严谨态度精心剖析文化脉络,为和园田野报告会续写更为绚烂的篇章。
(初审:朱映运 复审:范潇潇 终审:陆晓芹)